体育学研究

E-mail Alert

登录

注册

期刊社首页

2024年第38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体育参与、社会资本与个体福利提升——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和 CFPS 调查数据的研究
    黄谦,王启隆,冯舒楠,王鹤
    2024, 38(3):1-12.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613.001
    [摘要](4) [HTML](0) [PDF 1.82 M](5)
    摘要:
    研究目标:基于福利经济学和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个体福利指标体系,来检验体 育参与对个体福利提升的作用和效应以及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 据库(CFPS)的微观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 KHB中介效应检验法和可视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结论:体育参与不仅可以提升个体总福利水平,还可以提升分维度福利水平;社会资本在体育参与影响 个体福利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个体社会资本对健康和幸福感维度的福利提升作用较大,集体 社会资本对教育和收入维度的福利提升作用较大。研究创新:揭示了体育参与通过社会资本对个体福 利提升的影响机理。研究价值: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2  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体育空间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
    张凤彪,杨恺然,周丽君
    2024, 38(3):13-2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524.001
    [摘要](0) [HTML](0) [PDF 1.43 M](4)
    摘要:
    生产力变革正在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创新应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数字体育空间构筑将成 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必然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数字体育 空间的价值意蕴,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剖析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体育空间的生成逻辑,旨在厘清数字体 育空间的推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体育空间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等价值意蕴,以高质量 制度治理空间、高科技物质生产空间、高效能公共交往空间组成的三元空间为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体育 空间的生成逻辑。基于研究结果从完善顶层设计、创新资源配置、兼顾素养环境 3 个方面提出新质生产 力驱动数字体育空间的推进路径,进而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提质增效。
    3  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体育产业现代化转向及策略研究
    蔡朋龙,蒲鼎添,李树旺
    2024, 38(3):22-37.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618.001
    [摘要](0) [HTML](0) [PDF 1.41 M](3)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以颠覆性、前沿性创新技术为主导引擎,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为发 展介质,以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新业态为载体支撑,形成的生产力新质态。新质生产力通过生 产要素力、产业迭代力、数字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开放生产力、绿色生产力6个维度驱动体育产业规模现 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实体经济融合化、国际竞争高端化、产业供需对接适配化和 产业发展低碳化,助推体育产业现代化发展。当前,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产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创新生 产要素支撑不足、产业结构“低端锁定”与价值链向上“难”、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实体经济融合不畅、国 际环境不确定性风险挑战以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困难等梗阻。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产业 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应以向“基”、向“内”、向“企”、向“数”、向“实”、向“前”为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 提出顺畅“科技—金融—人才—产业”协同机制、加速创新融通的产业业态升级、筑牢体育数实融合的 产业基础、厚植体育内需市场潜力、以开放合作方式集聚全球优质体育生产力资源、完善体育绿色低碳 政策和市场体系等推进策略。
    4  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测评的应用场景、风险隐忧与纾解方略
    张鑫淼,朱青,蔡玉军,卢高峰,王江宇
    2024, 38(3):38-49.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527.002
    [摘要](0) [HTML](0) [PDF 1.41 M](0)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为我国体育教育测评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测评的内涵特征进行厘定,对应用场景 和风险隐忧进行梳理,并对此提出针对性的纾解方略。研究认为,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测评的内涵是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来革新测评手段、丰富测评内容、改进测评方法、优化测评程序、精准测评反 馈,并表现出显著的功能特征和阶段特征。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测评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赋能体育 教学效果科学化评估、赋能课堂运动负荷常态化监测、赋能学生体育学习全面化测评、赋能体育教师能 力精准化评价和赋能体育考试测试便捷化施测。但仍存在隐私安全披露、技术支撑受限、革新力度不足、 资源分配不均和智能素养薄弱等风险隐忧。对此,从理念引领、标准规范、主体增值、伦理关照和实践保 障等方面提出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育测评的纾解方略。
    5  从“制造”到“智造”:人工智能技术集成驱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蕴机理与策略架构
    易小琅,伏开鑫,陈颇
    2024, 38(3):50-63.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528.002
    [摘要](0) [HTML](0) [PDF 2.01 M](0)
    摘要: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战略导向下,研究运用逻辑推理、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人 工智能技术集成驱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作用机理与策略架构进行系统探赜。认 为其理论内涵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的新质生产要素按“新技术体系→新组织形式→新产业形态”的 变革逻辑与体育用品制造业生态系统产生“技术要素变革→数据资源集成→单元协同驱动→产业形态 升级→功能效益实现”的作用过程。其作用机理集中体现在:①纵向化集成企业内资源驱动体育用品制 造系统供给优化;②横向化集成行业间资源驱动体育用品创新系统连接重塑;③端到端集成用户诉求资 源驱动体育用品价值系统需求破冰。基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生态系统内部关系,建议以设施补强、要素革 新为基本点;标准构建、平台搭建为切入点;环境优化、制度供给为契合点;运动项目、绿色创新为着力 点,完善集成系统配套建设,释放行业集成发展活力,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6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康露,金玮,黄晓灵,黄海燕
    2024, 38(3):64-76.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530.001
    [摘要](0) [HTML](0) [PDF 1.43 M](0)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引发产业革新浪潮和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关键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语 境下,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涵盖了支撑系统(创新要素体系、网络组织体系、产业链体系)、业态系统和制度 系统等在内的全方位架构。新质生产力通过发挥要素提升效应、组织重塑效应、补链强链效应、结构优 化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等不断助力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构建。针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体系存在的创新 要素培育不足、体育组织缺乏行业整合能力、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产业体系深陷“结构性陷阱”以及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加速新型要素融合渗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链纵 横向整合、推动业态“换新出新”、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等针对性举措,通过积聚创新动能、激发组织活 力、提升产业价值、筑牢产业根基、强化制度保障等确保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我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构 建的持续内生动力。
    7  新时代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及演进——基于 LDA 主题模型的政策文本分析
    杨剑,石孝宇,郭正茂,吴铭,姚松伯,郭彤彤
    2024, 38(3):77-8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527.001
    [摘要](1) [HTML](0) [PDF 3.18 M](0)
    摘要:
    青少年体育政策是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导向性文件,对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的 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党和政府的注意力配置体现了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关注程度,其注意力 配置的变化会直接引起青少年体育发展重心的变化。研究收集了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有关青少年体育 政策文本(共计99件),基于注意力理论的指向和强度两个维度,最终生成5个主题。并归纳出两种类别: 开展场域类主题(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保障类主题(运动项目与组织网络建设、场地设施与组织保障、 资金支持)。进一步演化分析得出各主题注意力强度演化特征:①学校体育主题具有较高的注意力强度, 且整体呈现出稳定发展后继续明显上升趋势;②竞技体育主题注意力强度逐年提升且受公共卫生事件 影响显著;③保障类主题整体注意力强度不高、相对稳定且偶有震荡,易受开展场域类主题影响。研究 建议:①完善学校体育政策的顶层设计,提升政策执行效能。②淡化青少年竞技体育“夺金”目标,建立 稳定、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③提高保障类政策注意力强度,为青少年体育工作 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8  中国体操学校若干问题考证
    张玉宝
    2024, 38(3):89-99.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612.001
    [摘要](0) [HTML](0) [PDF 2.21 M](0)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多重互证等研究方法,深度挖掘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体操学校从创办到停办全 过程的一手资料,澄清和还原多个目前学界仍存在争议的问题,考证该校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研究发 现,发起日、纪念日、开学日等称谓的存在,以及民国前后纪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学界对该校创设时间存 有争议的主要原因;该校先后由虞洽卿、徐傅霖、杨谱笙、徐一冰、徐一行、顾拯来6人担任校长;该校每 年春秋招生两期,共计招生40期,招生规模维持在每期50~100人之间,主要借助报纸、期刊发布招生信 息;课程设置以学科和术科的二分法为分类依据,术科重于学科;创办初期师资力量较强,中后期逐渐走 向衰退。
    9  中华武术“止戈”的思想渊源、文化实践和历史影响
    张国良,白俊亚,王宾
    2024, 38(3):100-108.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606.001
    [摘要](0) [HTML](0) [PDF 1.43 M](0)
    摘要:
    以中国文化的“止戈为武”为切入点,从文化史角度考察中华武术“止戈”的思想渊源、文化实 践和历史影响。中华武术“止戈”的思想渊源,既有国家治理中“德”对“力”规制的“外王内霸”话语,也 有军事实践中形成的“兵儒合流”儒家战争观。中华武术“止戈”的文化实践中,观念的更新体现为对暴 力冲突的“止戈性”见解和态度,并对“止戈”认识标准进行话语拟定,形塑“止戈”意识惯习;行为的矫 正表现在技术动作的“防守”“控制”“展示”“柔化”等;关系的改善表现在冲突互动中象征资本的让渡、 达成默会双赢和塑造技术权威。“止戈”在成就武术武德、武术功用、武术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也为技击 弱化埋下伏笔,“点到为止”的互动方式塑造武术武德的厚德礼让也偏离“尚短平快”的技击实质,“兵不 血刃”的全胜理想促进武术功用的多维发展也违背“综合全面”的实战逻辑,“谨慎为战”的自我技术深 化武术文化的内外兼修也禁锢“必试于敌”的练用实践。
    10  经典分期理论与板块训练分期模式的争议厘清与协同整合
    梅常佩,李赞,李鑫
    2024, 38(3):109-121.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607.002
    [摘要](0) [HTML](0) [PDF 1.78 M](0)
    摘要: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训练分期模式的适 用性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表明,争议主要集中在二者能否满足运动员协同发展多种能力、 训练阶段划分以及训练负荷安排的需求等方面。经典分期理论注重全面能力的发展,但在处理个人项 目、集体项目和赛事密集度等方面存在不足。板块训练分期模式则强调针对性训练,但在全面性和整体 性上存在挑战。尽管两种理论在概念上有所差异,但在逻辑本质上并未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二者的协同 整合成为解决争议的关键。在能力发展方面,借鉴板块训练分期模式的针对性原则,将训练内容细分为 各个板块,侧重特定能力的训练;在阶段划分方面,结合经典分期理论的阶段性特点,根据运动员的特点 和赛程安排,合理划分训练阶段;在负荷安排方面,通过灵活调整和组合不同板块的训练内容和负荷,实 现对运动员全面能力和特殊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以适应现代竞技运动的要求。
    11  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新思考
    张波,鲍婷,汪作朋
    2024, 38(3):122-130. DOI: 10.15877/j.cnki.nsic.20240607.001
    [摘要](0) [HTML](0) [PDF 2.79 M](0)
    摘要:
    推动体育文化数字化发展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 育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 法,剖析体育文化数字化的内涵与表现,进而提出体育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成效、困境与路径。研究认为: 在政策持续升温,技术不断创新下,我国体育文化数字化发展成效显著,体育文化延伸出不同的数字形 态,展现出强大的数字服务能力。但数字热引发体育文化数字化发展面临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多方协同 受阻、转型存在技术鸿沟、传播监管力度不足的困境。研究提出:跨越数字鸿沟,拓展体育文化元宇宙空 间;协同多方联动,串联体育文化资源数据库;弥合技术鸿沟,强化体育文化内容本真性;完善监管体系, 构建体育文化质量保障机制的路径。
    版权所有:《体育学研究》编辑部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南京体育学院
    地  址:南京市孝陵卫灵谷寺路8号   邮政编码:210014
    电子邮件:ntxuebao@vip.163.com
    电  话:025-84755175